首页 古代言情

你往下,我往上,狭路相逢凑一双

第45章:过年那些事(1)

  第二日一早,苏枝迫不及待的去寻了三老。

  三老猜中了苏枝的想法:“老枝家的,你想买地?”

  苏枝点头道:“是想买。官田太局限了。我在菽乡乡下结识了一个姓吴的小子,他们家会种果树,我买回了一些果子,据说他们卖给镇上的是八文一斤。这比粮食价高出太多了。亩产也大。”

  苏枝一说,云松儒就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了。

  在七里乡种果树拿出去卖,若是利润高,全村都可惠利,但前提是,地是自己的。

  “回头我去县城帮你问问。你若真要买地就计划好,但我估计,这地不便宜。”

  “行。多谢三老,那我就等你的消息了。”

  “估计得到年后了。”

  “没问题,时间不是问题。”

  “对了,老枝家的,你家三娃子明年开春想去读书吗?”

  “读书?”

  苏枝愣了一下,但很快反应过来三老说的是苏林。

  苏枝拒绝道:“多谢三老好意,不过暂且不用。小林年岁未到,而且尚未启蒙,荣还想多留他两年,我这次去镇上也为他买了一些学习用的东西回来。他说他可以先自学几年,等泉宝长大,再做决定。若真要读书,那也是苏粱和苏酒儿先去。我不指望这俩娃子能有什么出息,不过不能大字不识一个。”

  云松儒点头:“行。我知道了。”

  泉宝还小,苏林估计不会离开七里乡。

  “三老,您这是……在确定人选?怎么选到我们家来了?”

  云松儒叹了口气:“我问过云家的孩子了。年岁到了的都固执己见,说什么都不肯去。剩下三家年岁到了的,在读书上面天赋都不是特别高。他们家里人还在犹豫,而年岁未到的,和你家想法一样,都是想再多留几年。”

  “那云家的,有几个孩子可以去?”

  “一共五个。还有三个孩子年岁稍微大一点,但也是可以读书的。不过这八家我挨个问了,没有一家说要去的。”

  云家一脉单传,孩子去读书了,家里的农活怎么办?税收怎么办?读书的钱又从何处来?想孩子了怎么办?孩子在外面吃不饱穿不暖受欺负了又怎么办?

  说到底,还是银子不够。

  不够到,云家的八户人,没有一家敢放心把孩子交到外面去。

  云松儒想了想:“我想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咱们七里乡,得买地。”

  将官田变成私田,那么田里种什么东西都是他们自己说了算。每年的税收可能会比粮食税高那么一部分,可他们种别的东西,利润要比种粮食高出好多倍。

  “三老,不着急,生意是慢慢来的,咱们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钱是慢慢攒起来的。如果今年没人去读书,那就不送。咱们家还想等泉宝再长大一点。多攒点钱,说不定就能一起搬到镇上去了。”

  云松儒也是这么想的。他们七里乡的人,如果一辈子不出村,那就会永生永世被困在这里。但是一旦赚到钱,就一定要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

  “行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了,如果没人愿意去,我也不强求。总归,贺老先生还在,我这乡里的孩子,总不至于两三年后还是个文盲。”

  若真是如此,那只能说这孩子是真的和书籍无缘。

  “行。不打扰三老了。您忙。”

  ——大年三十。

  “过年啦,过年啦!”

  这几日,范知音带着几个心灵手巧的媳妇将家里的房屋装饰的漂漂亮亮的。

  年夜饭之际,众人美滋滋的饱餐了一顿,最终在众人一致同意下,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紧张的看着范知音。

  范知音拿出她藏钱的首饰盒,打开了。

  “这么多!”

  他们没怎么数过。只知道家里藏了很多钱,但没想到竟然会有这么多。

  杜雨娘:“我这里还有,小六赚的。”

  在杜雨娘心里,小六是一家人,赚的钱是大家的。杜雨娘将首饰盒推了过去,零零散散下来也有好几百文。

  范知音:“除却老大老二老三家手里各一两外,这里的是五两银子,六贯铜钱,算上雨娘盒子里的,还有五钱多九十三个。”

  苏荣:“爹,这能买下多少地?”

  苏枝摇了摇头:“不清楚。这地究竟是怎么卖的,你爹我也不知道,得看三老怎么说。”

  苏盛:“按银子来看的话,咱们家现在有九两银子了。”

  范知音摇了摇头:“明个要给你们压岁钱。再分三两出去。”

  苏茂:“娘,不妥吧?咱们身上的钱够用。”

  “一是一,二是二,该给的还是要给。还有你们的妹妹,今年回娘家,也是要给的。”

  苏河:“姑姑要回来了?”

  “快了。”

  “好耶!”

  这都好久没见到姑姑她们了。

  全家的积蓄被计划好后只剩六两银子。在三老没给答复之前,大人忧心忡忡,不知这六两银子可以买多少地。

  ——大年初一。

  “爷,奶,给您拜年啦,酒儿愿你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新的一年里发大财!”

  苏酒儿嘴甜,早就知道今年可以拿到压岁钱,这会自是要哄爷奶开心。

  给爷奶磕了几个头后,苏酒儿眼巴巴的望着苏枝和范知音。

  等红封。

  “好好好。拿去拿去。”

  范知音被苏酒儿的眼神逗笑了:“你这小机灵鬼。”

  知道赶在所有人面前第一个拜年。

  继苏酒儿之后,其他孩子挨个来磕头,紧接着便是三个媳妇。

  范知音一家送了一贯出去。

  拿到了压岁钱,几个孩子又开开心心的找邻居家要礼物去了。

  七里乡人来人往,在大年初一这一日里好不热闹。

  ——大年初三。

  苏凡儿,苏榆儿,苏叶儿相继回来了。

  三个女儿中,苏叶儿嫁的是最好的。

  苏凡儿嫁到了麦乡镇上一家工匠家里,但麦乡不重工活,为此赚不到什么钱,苏凡儿家里的日子和之前的七里乡一样,过的有些紧巴。

  苏榆儿嫁给了粱乡的一个书生。这书生无父无母,身上没有负担,一手好字可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但读书的开销也是够大,好在苏榆儿自己争气,会点绣活,平日里将绣品拿出去卖,能勉强维持夫妻二人的生活。

  而苏叶儿因长的漂亮,被进山采药的一个郎中给相中了,远嫁到了礼县的第三乡去。

  三个女婿与老丈人很少见面,每年也就这么一次。

  苏枝同三个女婿聊起了天,而范知音则是打听自己的三个女儿过的好不好。

  好在范知音挑女婿眼光好,苏凡儿与苏榆儿嫁的两户人家,虽穷但志不渝。苏叶儿虽与婆婆关系不好,但一直被丈夫护着,没受什么委屈,这对夫妻俩甚至脱离家庭,在外独立单干,开了个小医馆,收收诊金,日子过的还不错。

  听娃子们都没事,范知音便放心了。她取出钱来,每人分了五百文。

  “娘,这——咱不能要。”

  “收着。”

  范知音态度强硬:“家里不缺这点钱。凡儿家日子过的紧巴,这钱便是最后的救命钱,虽然不多,但聊胜于无。榆儿,你家那位若是不出意外,这两年当是要去考试的。路上多带着点,不至于被人瞧不起。还有叶儿,娘知道你确实不缺这点钱,所以给你留着单独补补,什么时候给娘再生个外孙出来?”

  “娘——”

  苏叶儿的脸瞬间红了。

  但一提到孩子,苏叶儿有些伤感。

  她与丈夫成婚八年,曾有过一个孩子,但那孩子发生了意外,从此她就恨上了她婆婆,好在丈夫相信的人是她,这些年带着她逐渐脱离了那个家,可她自己因为孩子的事留下了阴影,再也不敢要孩子。

  连郎心疼她,她不愿做的事,连郎没有强迫过她。

  其实想想挺对不起连郎的。因为孩子,因为她,连郎和养育他的父母断绝了关系,走到哪里都会惹人白眼。好在丈夫行医多年,对风言风语早已不在乎。这会被娘提起,也不知道她自己能不能过心里那道坎。

  几个女儿不再多说什么,各自收下了钱。

  苏凡儿:“娘,家里是不是挣上钱了?”

  “是的。怎么了?”

  “我和周郎想去做生意,但自己没什么门路,就想问问看娘是怎么做生意的。”

  “咳!这做生意的我哪懂,全是你哥哥弟弟在操办,然后才是三老为全乡的百姓拿主意。怎么突然问这个?”

  “娘,是这样的。再过两年,我想送段儿去读书,所以想提前赚个钱,但我除了下地干活外,别的啥也不会,周郎虽然会些工活,但很少接到活,思来想去什么法子来钱快,那就只有做生意了。”

  “你想再过两年送段儿去读书?”

  “是的。娘,怎么了?”

  范知音思考了一番:“你去把你爹和周郎叫过来。”

  “行。”

  苏凡儿很快叫回了苏枝和自己的丈夫。

  苏枝:“怎么了?”

  范知音将苏凡儿的提议说了一遍,老爷子的反应一模一样:“送去读书?”

  “是的。爹,娘。有什么问题你们就直说,我承受的住。”

  “没什么问题,就是想告诉你,这是件好事儿。”

  “好事儿?”

  范知音:“我和你爹商量好了,打算把咱们家的地买下来,从官田变成私田。虽然不知道能买多少,但一两亩肯定是有的。买回了地,想种什么,就是咱们自己说了算。为娘已经打算好了,不种粮食,改种其他的。价钱会可观一点,但是缺人手。我想着段儿那孩子今年十二岁,也确实适合念书,你们若是舍得,不如让外孙住到我这里来,白日听贺老先生讲课,下午去帮忙种地。等东西种出来了,也会有一笔收入。而你们夫妻俩,自己去外闯荡一番,看看能闯出个什么名堂来。”

  苏凡儿张了张嘴:“娘——这可行吗?”

  “当然可行,为娘还能骗你不成?”

  周尚:“娘,贺老先生讲课是什么情况?”

  苏枝:“乡里建了学堂,初六那日正式始学,白天贺老先生会在那里授课。乡里所有孩子都可以去听。”

  周尚:“(⊙o⊙)”

  苏凡儿扯了扯丈夫的衣服,有点心动。

  但另一方面,她舍不得孩子。

  “娘。我们再考虑一下。”

  “不用着急。咱家的地还没有买,一切都得等买完地再说。”

  “行。娘,再等等吧。回头我也问问段儿的意思。”

  娘几个聊到很晚才睡。而三老也没有闲着,去往县城,花了点钱,打听到了消息,等第二日风尘仆仆回来之际,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便去寻了老枝。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滚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