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苏泉儿学说话
日子就这样百无聊赖的过了一天又一天,转眼之间便到了农历十二月份,此时的苏安与苏泉儿已经快满十个月了,会一些简单的咿咿呀呀婴儿语。
这十个月里,苏泉儿果然不负众望,真的做到了每半个月就出现一次鱼群成涌现象。
头两个月里众人还在时时刻刻担心着苏泉儿的能力,生怕哪天这样的好事就见不到了,又过了两个月后就再也没怀疑过。
每次一见到苏泉儿,那是一大堆不要钱的好话从嘴里往外蹦。因着这些鱼,乡里众人的日子可算是好上了一些,除了吃之外,卖到镇上或县城里,每月还能挣上一笔。
一开始,众人都争先恐后的前去捞鱼,生怕去晚了就没了。后来才发现每家每户都只能捞上两百斤,还只能是由云苏潘葛四姓的人才能打捞上来,外姓人或是过了二百斤的那是一条鱼都捞不着时,众人也就不急着赶时间了。
甚至有孩子无聊就去河边踩点,最后发现了一个规律:
鱼群在十二日与二十七日的巳时出现(上午10点),持续五个时辰,戌时消失(晚上8点),或是家家户户鱼的重量都捞满达到上限后(两百斤/户,苏荣家四百斤),它亦会散开,随后消失的无影无踪。
云松儒知道这些消息后对此进行了一番解释。
巳时至戌时段正是家家户户耕作的日子。七里乡的云苏潘葛四姓人家世世代代守在这片乡田上,由他们打捞出来的鱼再合适不过,也省的乡里总有那么一些外姓人想要捞好处,为此断了她们这种念头。要知道,外姓人一旦在河里碰着这种鱼,那可是要被咬的!轻则是被轻轻啄了一口,重则则是被生生咬下一大块肉来。
至于河里那么多鱼却只能捞上两百斤,三老给出的解释是“过犹不及”。
做人不能太贪。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自己晓得了。他们四大家的祖祖辈辈都是靠种田为生,要是不凭借辛勤劳作的双手而是一味地依赖福运赚钱的话,这福气早晚有一天要被他们消耗殆尽。到了那时,他们的子孙后代又该怎么办?
这也是为乡里众人上了一堂课,敲了一次警钟。不能光靠着福运发财,还是要凭真本事挣钱的。
就这样,尽管家家户户都吃上了鱼肉,还是老老实实地下地干活,甚至众人的干劲更加强烈了。毕竟家里现在顿顿有肉已经不成问题了,但不干活早晚有一天得穷死。
进入农历十二月份,就是快要过冬(年)了。也到了苏荣他们这一方进城的日子。
七里乡远在稷乡山后,村民们想要去县城,除了要翻四五个时辰的山外,还得走两个时辰的平路。
这段路漫长而又枯燥,所以乡里人总是会选择一方或者两方土地上的人一起前往,除了冬季会去一两次出手大量农作物外,其余每个月只会去一次。
一方土地的人上,少则四户,多则五户,这样结伴而行,路上不至于太过无聊,遇到麻烦了也能够互帮互助。
农历十二月初五,是一个好天气。
前几日苏泉儿感染了风寒,难受地紧,连带着七里乡下了三天的大暴雨,暴雨与冬日的寒风使得苏荣拖着没去县城,直至初四的晚上小泉宝的身体才恢复过来。
初五早晨天就放晴了,出了大太阳。虽说没有雨雪再挡路,但冷风还是让人忍不住直哆嗦。
泉宝身子已经恢复了,苏盛苏荣和他的几个兄弟们便开始忙活着收拾粮食。
以前乡里穷的时候,整个七里乡就只有十二辆板车,三老,四家里正和啬夫各两辆。家家户户想要卖作物就得去找他们借,两个铜板一次一辆,回来了就要还。板车常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后来等到泉宝降生后,卖了鱼,拿了钱,众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乡里手艺还算好的人给他们打造板车,也不贵,就二十文打造一辆,比县城的两百文一辆不知便宜了多少。
别看二十文是个小数目,但七里乡近一百户人家,现在家家户户都至少有一辆板车了。
众人都期盼着时间快些过去,这样他们每个月就能靠着卖鱼多挣些钱,从而买头最便宜的能拉车的驴子回来。
这一次,准备去的便只有苏盛这一方四家,一共七人。
几人来到乡里专门安置驴子的地方。苏茂告诉大哥自己早上已经带着苏鱼儿给小六喂过口粮了,去的时候只需再给它喂一点点便能干活。苏盛又给小六吃了一把秸秆后,将小六牵了出来,又将它旁边的小五给一并带了出来。随后将三个铜板投进了小五家门口的大箱子里。
这是乡里一直不变的规矩,乡民们自觉租借驴子,三个铜板一次一头,外面有啬夫看守着,这些钱用来给驴子买口粮,多出来的铜板才会进入驴主人的口袋。
老爷子苏枝觉得他们家凭白多了一头驴,也不好单独养在家里,乡里的牲口又紧缺,倒不如拿来让它给全村人出点力气,小六挣得的钱也不会被旁人拿了去。就这样,小六便和其他驴一起开始打工了。
苏虎,苏牧,苏平也各自牵了一头驴出来,将铜板投进了对应的箱子里。
出来后,苏盛还被啬夫单独叫到了一边,询问着泉宝的身子有没有好些,苏盛回道:“已经完全好了,多谢啬夫挂念。”
云松正:“身子好了便好。小娃娃体弱,病后要好好补补,七里乡每家每户给了三个鸡蛋,三老,云里长和我又多给了两个,足足三百个。这玩意对泉宝为乡民们赚的银钱算不上什么,但好在对身子大补,泉宝吃不了鸡蛋,便是给泉宝的娘收着,今个白日会有小辈送上门去,知道你会过来,所以知会你一声。大家的心意,怕你们不收,便让三老出面了。”
云啬夫这样说,苏盛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应下:“那就多谢乡亲们了。”
“行了,知道今日你要进城,我也不耽搁你们,快些回去。”
“多谢啬夫。”
苏盛牵着小五小六快速回了家。
到家后,苏盛将啬夫的话告知了家里人,老爷子点了点头表明自己晓得了。都是乡亲们的心意,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而苏荣早已从自家粮仓中取出最近收割的一批冬苋菜全部捆上了车子。冬苋菜这玩意耐寒,能从冬季一直收割到初夏,每年每季老枝家都会种上几亩用它来过冬。但是这玩意并不耐放,有着泉水的浇灌最多也只能新鲜七日,七里乡离县城又太远,所以不能种太多,收完了之后家里留下七天的存粮,剩余的得赶紧出手。因为泉宝生病他们耽误了三天时间,这回说什么都得赶紧去县城。
苏荣还将自家水塘里的鱼给捞了一大部分出来,只留了四十多条当做菜食,离下一次的捕鱼时间还要再过七天,不算家里的小黑猫一天就要干两条,他们全家十六人(不算小九小十)每天的耗鱼量都在八九斤左右。所以这些鱼得留一部分,等待下一次的捞鱼时间。
而算上已经称好的要卖的鱼的数量,剩下多出来的部分在路过稷山时全部给秦老爹他们送去。
苏泉儿产出的鱼还神奇在离了水之后竟然还能活两天,所以家家户户是直接连网带鱼扔在车上,又为了避免别人怀疑,只象征性地拎了两个水桶上去。
每个月难得进一次城,自是要将吃不完的鱼拿去卖的。
出发之前,苏母怀里抱着两个孩子在和爹爹挥手告别:“来,安安,泉宝,你们的爹爹和大伯要去给你们买好吃的啦,跟他们挥手,保佑他们路上平安,特别是安安,一定要挥手啊。”
苏安听不懂母亲在说什么,只是看着妹妹被母亲摇晃着那只右手,像极了他们家的那只黑猫挥爪的情形。
尽管他有些生无可恋,可依旧没能逃脱娘的魔爪。
然而就在这时,他听到妹妹开口了:“安安,安安……”
是“安”不是“啊”,几人听的都很清楚。老五苏河瞬间眼睛一亮:“二娘,妹妹是不是叫了!”
六岁的小团子苏鱼儿在一旁跟着哥哥奶声奶气的附和:“似啊似啊,窝听到了,她叫的安安!”
苏粱立马酸了:“果然,不愧是龙凤胎,开口叫的第一声竟然不是我这个大哥。”
随后众人又听见了一声:“吃吃……”
苏粱最是好奇:“二娘,妹妹真的会说话了哎,我来逗逗她,乖,好泉宝,叫哥哥。”
“吃吃……”
“不对,叫哥哥。”
“安安……吃吃……”
最终,苏粱放弃了挣扎。好吧,泉宝目前就只会两个词。
苏荣不由得笑了:“咱家泉宝长大了估计是个小吃货呢,这么小就惦记吃的了。”
他蹲下身轻轻地碰了碰苏泉儿,宠溺道:“好,等爹爹回来给你买糖吃。”
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苏泉儿自然是吃不到的,不过糖还是要买的。
“糖糖……糖糖……”
很快,苏泉儿就叫出了第三个词。
仅有两岁大一点的苏糖儿年岁还小,并不知道自己成为了妹妹叫出名字的第二个人。
“好啦,好啦,你们妹妹要嘘嘘啦,臭小子们都一边呆着去。”
“嘘嘘,鱼鱼,嘘嘘,鱼鱼……”
苏鱼儿:“哇,二娘,妹妹叫窝了,似鱼鱼,窝听到了!”
╮(‵▽′)╭
苏酒儿不知想到了什么,蹲下身来诱惑道:“泉宝怎么这么聪明,泉宝,想喝酒吗?甜酒哦~”
“酒酒,酒酒——”
苏酒儿瞬间乐了:“哈,我就知道!”
苏木儿见所有女孩子都被泉宝叫了,唯独没有自己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急的。她小声问道:“二姐,你知道什么了?”
还没等苏酒儿开口,苏林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所以他也开始诱惑泉宝了:“泉宝,想吃烤鱼吗?哥哥用木头生火烤给你吃~”
苏泉儿挥手乐呵:“鱼鱼……”
然后在这里卡住了。
众人屏住呼吸,等着泉宝的下一句。
苏泉儿纠结了好一会儿。内心不断OS:天噜啦,她怎么就只能说吃的?
不行!说话这种事情怎么能难倒她23岁的灵魂!
婴儿束缚,给我冲(ง•̀_•́)ง!
舌头像是打了个结,苏泉儿用了好久才憋出两个字:
“咯咯——”
一嗓子嚎完之后,苏泉儿彻底瘫了。
算了,让她社死吧。
她脑子里只想到了炸鸡。叫花鸡,三杯鸡,黄焖鸡,可乐翅,柠檬爪……
啊啊啊~又馋了~!
哭!థ౪థ
不过这社死也并非毫无用处,至少舌头不打结了,苏泉儿开始精准捕捉关键词,放飞自我:“木木……火火……”
苏木儿立刻高兴了:“妹妹叫我了,哥,你太厉害了!”
苏林也笑了:“果然。泉宝还真是个天生的小吃货,只对吃的敏感,娘,咱们多说一些吃食,说不定她会学的很快。”
苏母对自己大儿子的话有些不可思议:“这样的吗?”
苏酒儿:“哎呀!妹妹尿了!”
苏泉儿:“鸟鸟——”
实际上,她是想说鸟蛋的。
(捂脸)
话音刚落,一道长长的水线就此迸发出,苏母猝不及防被湿了一手。
苏河大笑:“哈哈哈哈哈,二娘,你——”
然而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因为自家老爹苏茂直接给了他额头一掌:“去,一边儿待着去,敢看你二娘和妹妹的笑话,又皮痒了是吧?”
“嘶——爹,轻点,疼。”
苏茂懒得搭理他,苏河这小子自打在娘胎里就皮的不行,怀胎时雨娘就没少遭罪,生下后全身上下更是滑的就像池塘里的泥鳅一样,他打的这一掌绝对能扛住。
都是同一个娘生的,怎么就不能学着苏鱼儿奶呼奶呼的呢?看那可可爱爱的白团子就想上前抱一抱。
苏茂心里满是郁闷。
苏母看向了苏荣:“荣郎,路上注意安全,我们等你们回来。”
不仅仅是苏母,大娘张氏也看向了自己的丈夫。
远处来催人的苏平大喊了一句“放心吧,嫂子们,我们路上有照应,一定平安回来!”
苏盛也是连连点头,话不多说,只是无声地给予张氏力量。
几个小萝卜头和二位母亲就这样看着苏盛和苏荣渐行渐远,离开了爹的苏巧和苏糖儿甚至哭了出来。
这哭声直接将在后厨做饭的奶奶给震了出来。
苏奶奶范知音:“咋了咋了,娃咋哭了?”
张氏回头:“娘。是孩他爹去县城了,舍不得。”
范知音:“咳!我当什么事呢!糖糖乖,爹爹是给你们买糖去了。”
苏泉儿有学有样:“糖糖……糖糖……乖,糖糖……”
苏泉儿奶声奶气的声音瞬间萌化了苏糖儿,立马不哭了。苏糖儿一停下,有心灵感应的苏巧过了一会儿也渐渐停止了哭声。
张氏不由地笑道:“泉宝真是个小福星呢!”
范知音却惊讶了:“呀!泉宝会说话了!”
说到这里,苏母很是开心:“是啊,娘,林儿说让我们多说一些吃食,说不定泉宝会学的很快。”
范知音:“那正好,你们几个过来朝食。”
苏母瞬间愁了:“娘,家里的其他食物还够吗?”
范知音气笑了:“你愁啥,有了泉宝带来的鱼,还怕饿着不成?上个月收的五亩白菜地,存了一大半儿,卖了一小半儿,哪儿会没有粮食吃?再不济咱们就吃白米粥,反正今年田里种的粮食,一年下来煮粥吃也管够了,饿不死。”
上个月,苏木与苏林儿生了场病,这两日泉宝和苏安又生了大病,这银钱又去了一大部分,家里的水塘因着苏泉儿的缘故倒是能多捞一倍的鱼,但架不住人多。四个主要劳动力,需要下奶的老大媳妇和老二媳妇,外加六个长身体的孩子,再加一只捕鼠功臣小黑猫,范知音每次做吃的那是一点都不含糊。这样下来也没攒多少银钱,不过吃的却是比以前好太多了,水稻也在七月份收割完毕,种上了冬小麦,白菜,冬苋菜以及萝卜这些应季的作物。
杜氏:“娘,其实省着点儿吃,日子还是能过的。”
范知音立马不高兴了:“那怎么行,一日三餐做不到,至少两餐得管饱!这样娃才有力气呀!还有,林儿,木木,你们两个,好好给奶养好身体,别再生病让我们担心,知道不?”
苏林/苏木儿连忙应下:“知道了,奶。”
唉!
奶奶又开始唠叨了。
•﹏•
苏泉儿:“奶……奶奶……奶奶……”
范知音喜的逗弄她的小鼻子:“哎!泉宝真乖,这么早就会叫奶了。”那脸上的得意之色是怎么也遮挡不住。
苏酒儿在一旁无语住了:奶,有没有一种可能,泉宝只是想吃的了?
不过这话她也只敢在心里念叨,她怕挨奶奶的揍……
范知音年轻的时候生活在稻乡,家里较为富裕,是稻乡的大户,属于顿顿有米,天天有肉吃的状态,家里从来没有亏待过她,所以一日三餐是必备,导致她嫁给苏老爷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入乡随俗,一天只吃两顿,但每一顿都是饱饱的。所以老枝家虽然多费了一些粮食,但身体却比以前更好了,干活也更有劲了,到了现在,挑水插秧什么的完全不在话下。
所以苏盛苏荣去了镇上完全不用担心家里的田地没人管,老爷子身体硬朗,干劲十足,家里还留了苏茂看家。
老枝家有一百一十亩自用田,还有十一亩田用来缴赋税。当然,这一百多亩田肯定是没种完,最忙的时候全家也只能开垦二十亩田,算上赋税一共要打理三十一亩地。这冬天到了,身上的活儿就轻松了一部分,冬天最忙的时候最多打理二十四亩地,就能利用好土地获得最大的收益。
七里乡居于南方,三月种完水稻七月收,收完之后只能保证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家家户户基本上没有多余的大米拿出去卖。
而水稻收割完毕后,田里就可以种上各种各样应季的作物。这些农作物,收购价要比大米高一点点,产量也比大米多,是七里乡的经济来源。
今天的朝食依旧是白米粥加上最近种植的冬苋菜外加一碗新鲜的鱼汤以及每人一到两个白面馒头。冬苋菜收割完毕后留一小部分要赶紧吃掉。而白面馒头则是五月份收获后存起来的冬小麦磨成面粉后制成的。
范知音喜爱吃食,特别爱折腾食物,用冬苋菜煮出来的粥别有一番风味。可惜不是顿顿都能用猪油,不然的话味道会再上一个层次,但是配上了鱼汤,味道也是相当不错的。
然而……
他们吃的再好,都和苏泉儿无关。
呜呜呜……
又是被馋哭的一天……
(。í_ì。)
好想快点长大啊……
这样就能吃好吃的了。
她的炸鸡,她的奶茶,她的小酥肉,她的火锅……呜呜呜。
为什么要这么折磨宝宝呀?
(大哭)